论坛   020新闻   这个世界为什么是你看到的样子……
羊城生活
020新闻
020房产
020美食
兴趣爱好
020旅游
020体育
020金融
娱乐在线
020潮流
020广告
020车市
论坛管理
论坛管理
返回020新闻
发新帖 回复
查看: 3042|回复: 0

这个世界为什么是你看到的样子……

[复制链接]
楼主

355

主题

355

帖子

16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6
楼主
跳转到指定楼层
发表于 2021-6-22 05:24:3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1961 年,在《美国心理学杂志》上,发表了一篇奇特的论文,这篇论文没有使用严格、科学的方法,没有提出确切的理论主张,甚至作者本人压根都不是心理学家……但这项奇特的研究,在几十年间,被频繁而广泛地引用,在多本心理学教科书上,你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……
这篇由人类学家科林 · 特恩布尔写下的论文,记录了一个叫肯克的年轻人观察世界的视角,而这个生活在遥远丛林部落的小伙子,带我们去审视了一个问题——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,为什么是我们看到的样子?
欲知详情,且从知觉的独特属性谈起。
01
知觉的整体性
首先,我们看到的世界,是一个整体的世界。
感知过程中,外界信息往往是以片断的形式进入感觉,但我们并不是用片断的方式来觉察世界的。例如,下图,你看到了什么?


你看到了什么?
我猜,你看到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体。
你看到了笔直的白色线条和棱角分明的白色框架,可问题的关键是,真的存在这些线条和框架吗?
答案是 NO,是你的大脑 " 构造 " 出了它们。
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,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。当我们将视线投向周围的世界时,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零碎的线条、形状和角度,而是自发将其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,并赋予了一种更加完整和全面的含义。
接下来,第二个问题,什么样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?
一句话简单总结——挨得近的,长得像的,走得顺的。


知觉组织的主要原则
邻近性原则:挨得越近,越容易成为 " 朋友 ",so,第一幅图,你看到了三列,而非三行;
相似性原则:长得越像,越容易 " 各成一派 ",so,第二幅图,你看到了蓝、绿、橙三个小队;
连续性原则:不要复杂,只要简单!so,第三幅图,你看到了两条自然交叉的曲线。
(别说,知觉整体性的组织规律还蕴藏着人世间朴素而真实的道理呢……)
正是有了知觉的整体性,我们可以快速而稳定地觉察外部的刺激,这为我们认识外部的世界,奠定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。
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,如果整体性缺失了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?
每一次对外界的觉察和认识,都要从细节和局部入手,我们要在纷纷籍籍的刺激中逐一进行加工和辨别,而这一切,会耗费你大量的认知资源和时间……
于是乎,当迎面走来一个人,你要留意到她紧蹙的眉头、眯缝的眼睛、细碎的皱纹、略带自然卷的黑发……
十分钟之后,从头到脚所有的细节信息扫描完毕,你发出一声惊叹,老妈,原来是你!
02
知觉的选择性
知觉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对世界的 " 精准确定 "。要达到这一点,需要一个首要前提——你得从大千世界的众多刺激中,选择一个对象加以重点关注,这里凸显的,就是知觉的选择性
譬如,下图,你首先看到了谁?


《庆余年》海报
我想,你看到了那个集众多爹地宠爱于一身的小闲闲,至于其他人,统统沦为了背景。
这样的事情随时随地发生,不管看向哪里,你都会自动地选择某个物体成为关注的对象,可能是悬挂的一盏灯,张贴的一幅画,桌上的一本书,而其他的物体都暂时成了衬托。
知觉的选择指向何方,一方面取决于对象和背景的差别(例如小闲闲穿醒目的蓝色,其余众人穿了淡雅的素色),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个人的注意(例如,爱好妹子的直男可能一眼就看向若若了)。
似乎,对象和背景的划分应该说一不二,但是,现实似乎并非如此……譬如,下图,你又看到了啥?


鲁宾的面孔 & 女王的礼物
左图,名为 " 鲁宾的面孔 ",是丹麦心理学家爱德加 · 鲁宾制作的经典知觉图形,你可能看到看一个花瓶,也可能看到了两张人脸,也可能是花瓶和人脸在不断切换……
右图,是女王的礼物——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收到的银婚纪念日礼物,设计灵感来自于 " 鲁宾的面孔 ",两边的人脸轮廓正是女王和丈夫菲力普王子的侧影……
所以,对象和背景也并非一成不变,两者相互依存,缺失了一方另一方都不复存在,也会伴随着注意力指向的不同而相互转换。
接下来,试想一下,知觉的选择性缺失了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?
睁开眼的一瞬间,所有的事物无分别地充斥在你的眼前、耳边,无从选择,也无从分辨……
海量的刺激面前,你需要火速燃烧着自己的大脑细胞,逐一地加工所有的信息,无法快速找到关注的焦点……
于是乎,你再也不能一眼看到你的小闲闲……
03
知觉的理解性
接下来,又到了考验视力的时候了……
下图,你看到了什么?


这是什么?
你可能会抓着脑壳说,这不就是一些杂乱无章的黑点嘛……
可是,你对这个答案满意吗?
多半不满意。然后你就继续死盯着它,继续搜索其他的可能,直到找到某种可能性——
像一只行走在雪地上的狗……
像一条波涛壮阔的河流……
像一片寂寥荒芜的沙丘……
总之,它得 " 像点什么 ",才让你觉得舒服。
这个过程,完美地解读了 "知觉的理解性" ——知觉过程中,我们总是倾向于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,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,使其具有一定意义。
可见,人类并不满足于一个无意义的世界,我们更乐于用自己熟悉的框架体系,赋予它一种阐释或解读。
一个物体,不同的人望向它,视网膜的投影是相同的,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也极为雷同,但最后获得的知觉印象却千差万别。
从这个角度看,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了 " 再次加工 ",赋予了一种意义。一方面,这个过程,不可避免带入了你过往的经历、情感、信念;另一方面,对感觉信息的解释,往往采取了假设检验的方式,先有 " 初步理解 ",在去验证这个 " 理解 "。
基于后面这个原理,艺术家们设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 " 不可能图形 " ……


不可能图形
第一眼,老铁,没毛病!第二眼,老铁,不对劲啊!
所以,正是知觉的理解性,让我们承载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,更好地解读眼前的世界。
那么,我们再一起试想一下,如果知觉没有理解性,生活会是什么样子?
没有理解性,每次和世界的互动,都只是被动的记录、客观的呈现,眼前的一切都是刻板而毫无意义的。
有了理解性,知觉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记录,而是主观的加工和建构,才有了 " 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" 的生动与多样……
04
知觉的恒常性
再次回到特恩布尔和肯克,他们之间,发生了一个关于 " 远方 " 的故事。
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,人类学家特恩布尔进入到茂密的丛林中,研究俾格米人的生活和文化,他找到了一个年轻的向导,22 岁的小伙子肯克。


丛林
一次,特恩布尔带着肯克外出考察,在一座小山的东边,树木全部被砍光了,在丛林中长大的肯克第一次来到了开阔的地点,第一次看向了真正的远方。
放眼望去,几英里外的平原上一群野牛正在吃草。这样遥远的距离,野牛落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概跟蚂蚁差不多。
接下来,特恩布尔和肯克的对话大致如下——
肯克:哥们儿,那是些啥虫子?
特恩布尔:Oh my God!那可是野牛!
肯克:哈哈哈哈哈哈哈,你在跟我开玩笑吗?野牛会这么小吗?
特恩布尔:真的是野牛,比你们老家的野牛还要大!
肯克:呃……这个科学家,好像不是很聪明的样纸……
特恩布尔:……
接下来,为了证明自己的 " 智商 ",特恩布尔开车带着肯克驶向那片平原。随着距离的接近,瞳孔上的野牛投影也在不断放大……
吃惊的肯克,想出了两种解答——第一,这可能是魔法;第二,野牛是在刚才的这段时间里迅速长大的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想说,这个肯克,好像不是很聪明的样纸……
实际上,并不是肯克不够聪明,而是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,他缺乏了一种你我都有的东西——知觉的恒常性
感知过程中,即便感觉信号有些方面发生改变,但知觉映像在一定程度上却保持着稳定。
朋友和你挥手告别后走向路的尽头,你看到他的身影越来越小、越来越小,但你知道他的身高、体形并未发生变化,这是大小恒常性
一扇门在你面前打开,视网膜上的形状从长方形,到梯形,再到粗线条,但你始终知道,这扇门是长方形的,这是形状恒常性
在霓虹灯的照射下,所有物体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光,但你所感知到的那些熟悉的物体,还是原有的色彩,这是颜色恒常性
日光下的煤块,即便折射着刺眼的光,依然还是黑色,夜幕下的一张白纸,即便黯淡了许多,依然也是白色,这是亮度恒常性


知觉恒常性的分类
你觉得这些现象稀松平常,但肯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并非如此,知觉的恒常性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经验习得的结果,会受到成长环境与文化的影响。
那么,人类的知觉为什么要有恒常性?
试想,如果没有了恒常性,你眼前的一切都在瞬息万变,而每一次变化,都需要耗费大脑的资源与时间,重新去认识这些 " 全新 " 的刺激与信息。
反之,正是有了恒常性,人类拥有对外界的稳定感知,不再会为这些细微的变化而带来感知的波动,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和精确地认识这个世界。
写在最后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谈论记忆,谈论思维和想象。可是,我们很少谈论知觉。
知觉,有点像空气,是一个习以为常、甚至不以为然的存在。但实际上,知觉对生活的影响,并非如此透明和简单。


你注意到了什么?
跨文化研究已经证实,东方人和西方人拥有截然不同的知觉特点,前者更关注全面的背景信息,后者更关注突出的对象信息。例如,面对这张图片,美国人更关注三条大鱼,中国人更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。
而这种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。
例如,提到东方传统名画,你会想到哪些?大概是,清明上河图,千里江山图。
提到西方古典名画,你又会想到哪些?大概是,蒙娜丽莎的微笑,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。


东方名画 vs 西方名画
清明上河图也好,千里江山图也罢,突出的是整个宏大的背景;而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,突出的是对象本身,背景则是黯淡的,甚至压根儿没有背景。
所以,知觉的确像空气,看似寻常,却早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结语
最后,回到最初的问题,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,为什么是我们看到的样子?
答案是,很大程度上,源于你的知觉,以及知觉的诸多特性。
参考资料:
[ 1 ] 罗杰 · 霍克 . 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(第五版) [ M ] . 人民邮电出版社 , 2012. [ 2 ] 黄希庭 , 郑涌 . 心理学十五讲 [ M ] . 北京大学出版社 , 2015. [ 3 ] 格尔德 · 米策尔 . 心理学入门(修订版) [ M ] . 中央编译出版社 , 2015. [ 4 ] 理查德 · 格里格 , 菲利普 · 津巴多 . 心理学与生活(第十六版) [ M ] . 人民邮电出版社 , 2008. [ 5 ] T. 洛夫迪,J.A. 格林 . 心理学十六讲 [ M ] . 新世界出版社 , 2017. [ 6 ] 黄希庭 . 心理学导论(第二版) [ M ] . 人民教育出版社 , 2013. [ 7 ] 彭凯平 . 清华大学公开课:心理学概论(来自学堂在线). 文:于格 (来源:于格的格子铺 ID: yg_gezipu)责任编辑:殷水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返回020新闻
发新帖 回复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

020羊城论坛X

0511.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

0511.net镇江网|镇江大小事,尽在镇江网!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。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,视频专题、国内外新闻、民生资讯、社会新闻、镇江论坛等。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,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。...

点击查看详情 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