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   020美食   外来媳妇与梅州小伙造就甜蜜事业,将传统客家美食吃出新滋味
羊城生活
020新闻
020房产
020美食
兴趣爱好
020旅游
020体育
020金融
娱乐在线
020潮流
020广告
020车市
论坛管理
论坛管理
返回020美食
发新帖 回复
查看: 1064|回复: 0

外来媳妇与梅州小伙造就甜蜜事业,将传统客家美食吃出新滋味

[复制链接]
楼主

203

主题

554

帖子

1698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698
楼主
跳转到指定楼层
发表于 2019-11-27 12:59:2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留隍圩日,熙熙攘攘。
来往的人群,不乏来自潮汕地区、珠三角地区的游客。“我就是从深圳过来的,一个是过来体验丰顺留隍镇的温泉,还有就是这里的美食,自然少不了特产留隍姜糖。”林先生结完账,便利索地把刚买的留隍姜糖装到车后备厢。
距离留隍姜糖售卖商店不到300米的地方,李德娟正在熟练查看留隍姜糖的生产情况。“22岁开始亲手创办企业,现在41岁了。人们都说姜越老越辣,我的姜糖是越吃越甜。”李德娟笑着拿了一片刚做好的姜糖,用味蕾把关。
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。留隍姜糖对于留隍地区群众来说,是家乡的味道。“对于一个外来媳妇,我可能比很多本地人都爱姜糖,它跟我走过了18年的人生时光。”李德娟深有感触地望着一旁的日历。
夫妻搭档
用心做好每一片姜糖
检查完姜糖品质的李德娟,煮一壶开水泡起茶来,一冲一泡间都在表明她是一个地道的潮汕人。戴着眼镜的李德娟略显斯文,说起留隍姜糖,她如数家珍。
丰顺县留隍镇是典型的潮客文化交融的地区,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,因其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。说起对留隍的第一印象,李德娟的答案就是留隍姜糖。
“我跟留隍姜糖的情缘,其实也是我跟老公的情缘。谈恋爱的时候到他老家丰顺玩,刚好看到姜糖,一试吃特别喜欢。”当时的李德娟在潮州一家食品厂工作,回去的时候特地带了许多姜糖给食品厂的同事试吃,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。“留隍姜糖得到大家认可之后,老板于是打算开拓姜糖市场,让我帮公司在梅州采购姜糖进行销售。由于市场需求大,我就想着自己做姜糖卖给老板。”
“这个姜是本地姜,味道够辣够纯正,是需要特别挑选的,用机器打碎,接着还要经过熬煮等一系列工序。”李德娟边走边介绍,留隍姜糖的制作程序和要点,她全部熟记于心。
但在18年前,刚接触留隍姜糖的李德娟,并非如此轻车熟路。“当时留隍做姜糖的并不多,更别说年轻人。”李德娟丈夫刘亿宏回忆说,身边的朋友都以为李德娟只不过是打打闹闹,可她认真的干劲很快改变了他们的想法。
李德娟夫妇租下一处废弃的粮库办起食品厂,专门生产姜糖系列产品。“办厂之初,就建起融入传统手艺和现代加工元素的流水生产线,建立产品检测车间,致力打造品牌化的健康、绿色、零添加食品。”李德娟说,食品一定要安全,保证安全才更加美味。
开厂第一天,李德娟找来40多个员工,凭着刚学到的技术,有模有样地当起了“老师”,没想到很快就碰壁了。
“刚开始煮糖时,出现糖反砂现象。卖出去的产品全部要退回来,成本费、运输费等一个月就损失了30多万元。”李德娟说,当时确实受了很大的打击,也想过要放弃。
姜糖的制作,关键还是要把握姜与糖的比例与融合。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糖反砂的情况,让不少制作师傅都打起退堂鼓,跟李德娟提出辞职。
李德娟夫妇二话没说,默契地把问题扛了起来,跟制作师傅共同在车间寻找问题出处。经过反复试验,李德娟发现糖、粉、姜掺合的比例失调,历经一个多月才调试成功。制糖的师傅告诉记者,每一批产品出厂,李德娟都会亲自把控,包括化验,“采购商过来参观,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打工的,我是老板。”
如今,李德娟负责对外营销,刘亿宏负责生产管理,两人靠着勤奋和诚信,慢慢把市场做起来。“现在我们的产品销往各地,不少人还是回头客呢!”说起这些年的经历,刘亿宏开心地笑了。
一糖多味
传统美食吃出新滋味
“来,你试吃一下这个陈皮味的姜糖,是不是口感很独特?跟传统的姜糖有很大差别。”李德娟说,自己最初只是做原味的姜糖,但慢慢发现无法满足市场客户需求,便摸索着做一些其他的口味。
红糖姜糖、姜糖四宝、可口姜糖等9种产品,每一种都具有不一样的味道。红糖姜糖适合女性食用,可口姜糖符合年轻人的追求,姜糖四宝适合送礼……这些都是李德娟赢得市场的“法宝”。“每一个产品都像自己的孩子,用心呵护。”在制作车间的一个角落,放置着几台检测仪器,分别检测产品的水分和质量,操作这个机器的人便是李德娟本人。
走进李德娟的办公室,墙上挂满了食品厂的认证证书和荣誉证书。利用休息时间,李德娟经常外出学习有关市场营销、食品生产的法律法规。她说,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,跟不上时代节奏就难以做出更好的产品。坚持不懈的努力,让李德娟的姜糖厂成为留隍镇当地最大规模的食用品加工销售基地,订单不断,厂房面积由原来的180多平方米扩展到1200多平方米。
“老板妹,给我预定100盒姜糖,明天过去取,顺便跟你们夫妇吃个饭。”刚接完顾客的电话,李德娟一头又钻进了车间,干净的工服让她显得更加干练,“老板妹”这个称呼已经慢慢取代了她的本名。
“其实这个称呼有点让人搞不懂,很多不知道的人会觉得我是老板妹妹,事实上客家人叫年纪比较小的都会带上‘妹’这个字,也是他们对我的一种关爱。”李德娟笑着说,留隍镇的潮客文化相融,也是她制作一糖多味重要的原因。
既要保留传统工艺,又要开发新的产品,李德娟总是忙得不亦乐乎。厂小量大质优,李德娟的坚持换来了客户的满意。“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,不少年轻人也会到我这边拿货进行网上销售,慢慢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,把留隍姜糖带出去。”李德娟说,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外来媳妇也能成为本地姜糖的推广者。
热心公益
做一名不留名的“李老师”
做姜糖的干劲和学习热情,一直推动着李德娟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,即使成为众人眼中的“老板妹”,她也没有忘记曾经放弃的教师岗位。
1998年,李德娟从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毕业后,并没有回到家乡任教,而是选择到一家食品厂打工。“当时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比较困难,想着出来打工赚钱养家。”李德娟说,她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后悔过,如果没有选择去食品厂打工,也许就不会跟留隍姜糖打交道。
当事业稍有成就的时候,李德娟便开始热心参与各项公益事业,而助学是她最为投入的。
“李老师,你又来啦,今天给我们带什么好吃的?”“李老师,你下次什么时候来?我想跟你聊天。”“李老师,我的学习成绩进步了。”……虽然经常去学校,但很少人知道这位“李老师”的真名。“我更加喜欢他们叫我老师,叫我姐姐。”李德娟说,自己的能力虽然有限,但每年都坚持给学生捐赠校服,时不时也会过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。
翻阅李德娟的朋友圈,大都是她公益行的记录。“去敬老院慰问老人,老人家也把我当作自己的女儿,我自己也有小孩,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参与到更多的公益活动中。”李德娟说起这些,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。
“富起来了也不忘乡亲,我们村的李德娟就是这样,每年都主动出钱给村小的学生买校服,质量和深圳小学的校服一模一样。”留隍镇黄儏村乐善群群主刘志明对李德娟如是评价。
地地道道的留隍姜糖,实实在在的外来媳妇。对于接下来的发展,李德娟有了新的打算。“准备把厂子搬迁,重新建一个更标准的厂房,把留隍姜糖产业做强做大,把这片既有客家味道,又有潮汕风味的姜糖带到各个地方,让更多人品尝到不仅只有姜的辣,更有糖的甜。”
【来源】南方日报
【记者】黄培强
【实习生】林燕燕
【通讯员】胡金辉
【作者】 黄培强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 南方日报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返回020美食
发新帖 回复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

020羊城论坛X

0511.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

0511.net镇江网|镇江大小事,尽在镇江网!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。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,视频专题、国内外新闻、民生资讯、社会新闻、镇江论坛等。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,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。...

点击查看详情 

友情链接